第一单元
|
中 国
哲 学
的 背
景 与
精 神
|
主题:地理经济背景
|
中国是大陆国家、国土就是世界,以土地为根本的农本思想是中国哲学产生的大背景。
|
||
主题: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
|
||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的哲学任务,就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
|
||
第二单元
|
先秦哲学(上)
|
主题:哲学的发端与萌芽
|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包含着之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
主题:广泛的哲学研究领域
|
||
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
|
||
第三单元
|
先 秦 哲 学(下)
|
主题:哲学体系的形成
|
主题:游学嵩阳书院
|
||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宋代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司马光、范仲淹曾在嵩阳书院讲学,且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的一部分是在嵩阳书院撰写的。
|
||
第四单元
|
秦
汉
哲
学
|
主题:儒家哲学的确立
|
主题:哲学研究的深入
|
||
这个时期的哲学具有兼综诸家的特点,它对于宇宙构成、形神关系、古今变迁、人性善恶等问题的探讨比先秦更加深入。
|
||
第五单元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上)
|
主题:魏晋玄学与“竹林七贤”
|
|
||
第六单元
|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哲 学
(下)
|
主题:反佛学的神灭论
|
东晋南北朝时期,哲学上两条路线斗争的重心转移到唯物主义神灭论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神不灭论的斗争方面来。范缜编写了著名的《神灭论》,在形、神关系方面,提出了“形质神用”的命题。把唯物主义的形神关系理论推进到当时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
||
主题:游学“余姚”
|
||
余姚以三大历史文化闻名于世。一是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二是“姚江文化”自汉以来,余姚名家辈出,群彦争辉,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誉,先贤王阳明的故居也在此地。
|
||
第七单
元
|
隋唐 时 期
的 哲
学 发
展
|
主题:三教的冲突和融摄
|
隋唐时期,中国在政治上实现了再一次的统一。唐王朝一直采取儒学为先、尊佛崇道的开放的文化政策。促进了儒、佛(释)、道三教的冲突和融摄,推进了三教思想文化的大发展。
|
||
主题:佛教中国化
|
||
随着国家的统一,南北佛教的合流,中国佛教逐步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进入了它的鼎盛发展期,佛教成为隋唐时期中国哲学的最高形式。
|
||
第八单元
|
宋 元
明 清
时 期
的 哲
学
|
主题:宋代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
兴起于北宋,发展于南宋,元、明、清时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哲学,以儒家哲学为基础,吸收道家和佛教思想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围绕理气、道器、心性、知行、两一、古今等问题展开,承上启下,开创了哲学发展的心得时期。
|
||
第九单元
|
中 国
近 代
哲 学
发 展
|
主题:“中国向何处去”的哲学问题
|
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酝酿准备时期;戊戌变法时期的资产阶级哲学形成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时期。为正确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
||
主题: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影响
|
||
这一时期的中国哲学还受到来自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 ,出现了“新理学” 、“新唯实论”等哲学体系。
|
||
第十单元
|
中 西
方 哲
学 的
对 比
|
主题:中西文化价值取向不同
|
中国传统哲学的任务主要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中国哲学以研究人和社会为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人之为人之道。古希腊哲学家围绕宇宙整体的本源以及物和有关知识的关系进行思索,形成了宗教神学的思辨阐释。
|
||
主题:哲学研究方法的不同
|
||
中国哲学的方法是对整体的直觉、体验、领会。讲求顿悟、体验、修身、养性、践履。西方哲学论述间题则要求分门别类,注重逻辑分析。
|
||
特设单元
|
华 夏 儒 商 论 坛
|
每年两届的北京华夏儒商国学论坛是全球瞩目的传统文化盛会,也是华夏儒商全体校友回归校园,欢乐聚会的盛典。国学大师亲临论坛弘法论道,求国学精华要义,得大师智慧真谛。每年在上海、深圳等十多个城市举办国学论坛。历届参会学员已累计近万人。几十位国学大师先后在论坛上任客座嘉宾和主讲嘉宾。国学大师汤一介、傅佩荣、任法融、张继禹、陈鼓应、王晓波、方立天、楼宇烈、徐小跃、张其成,王尧,余敦康等海内外知名学者均受邀参加。
|